分享交流 共同进步 供需对接 精准服务

Sharing and communication, common progress, supply and demand docking, precise service

返回列表

内容详情

IoT&ABC — 数字化企业的新方向

作者:丁少华来源:数字化演易 发布时间:2020-10-12

ERPMESCRM等为代表的传统式企业信息化可能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!以移动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式企业数字化将迎来大发展。

自上世纪90年代初算起,ERP导入中国已近40年。很多企业在ERP许可采购、应用实施和系统运维等方面花费了不菲的开支,但经济和管理成效并不明显,其效果远远没到达到软件公司或行业咨询机构所宣称的水平。谁之错?企业自身的错?还是软件公司或咨询机构的错?ERP软件的初衷和构想可能是好的,但具体到落地和实践,还是存在一些问题:

1.软件系统本身的问题。传统的MESERP等系统,要么是小而杂,要么是大而僵,尤其是大多数ERP系统,大而僵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。人们常常在讨论,企业信息化,是企业适应IT系统,还是IT系统适应企业?笔者认为,具体到实践层面,肯定是企业适应IT系统。俗话说:“树挪死,人挪活”,ERPIT系统在企业内就像是“树”,甚至是“森林”,“挪动”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的。有些ERP之类的软件,在软件架构上,当然可以根据企业组织和流程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,甚至定制化,但调整的周期少则3个月,多则半年以上。现在的市场竞争这么激烈,环境变化这么快,有多少企业可以等得起?除非是行业垄断性企业!可很多企业没有这个“命”。

2.企业高估了自身的能力。企业是由人构成的,理念和设计再先进的系统,都需要企业的员工去学习和掌握。实际上,很多ERP系统的学习曲线太长,学习成本太高。越是集成化程度越高的软件,越是功能模块越强的软件,其学习曲线就越长。照理说,ERP导入中国已经有近40年了,上百万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,也培养了几十万的实施顾问和上千万的关键用户,可真正精通的人有多少?某些领先ERP软件以财务业务一体化集成性好为亮点,可放眼全中国,真正精通其成本核算逻辑和具体应用的人可能不超过1千人。人们单纯地相信,只要系统理念和架构设计得好,通过翻来覆去的培训,员工总能熟练掌握吧;可现实是,经过几年,甚至上十年的持续培训,很多关键用户仍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期间可能还有岗位的调动和人员的流失。

3.大多数IT系统的操作是反人性的。尤其是很多ERP系统,有多少企业的总经理或CEO接受过相关培训呢?有多少人企业高管本人登录过ERP系统呢?如果做一个全面的统计,笔者估计这个比率会很小。究其原因,很多IT系统的界面设计太复杂,这就像某些公司的400电话,需要兜好几个圈子才可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。正常人的人性是喜欢简单、直观,可有多少ERP软件能做到?受于公司制度的压力,基层员工没有条件选择不用,但高层领导的话语权大,后者就不会愿意去用哪些复杂的IT系统。

很多企业管理软件,尤其是ERPMES等软件,其立意是好的。企业IT系统的本质是基于信息和流程的业务集成和协同,但如果这种集成是僵化的,或者说调整起来比较费劲,在日益复杂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,就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。一个好的企业IT系统,在设计时既要考虑到环境的复杂性,也应该在实践中可以降维,以适应环境变化和企业调整的需要,以及应用和推广时的简便性。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。乾的易知,和坤的简能,是缺一不可的,缺一则不能建功。

现实中,任何企业都是社会的一个“细胞”,需要与周边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在全球化、市场化的环境中,这些联系将日益复杂和多变。

在宏观层面,企业受到所在国政治、经济、社会等环境的影响;对于全球性企业,甚至还受到地缘政治、汇率波动、国际贸易和外交等环境的影响。在中观层面,企业要和上下游合作伙伴协作,同时,还不时受到来自竞争者和替代品提供者的威胁;随着技术和资本推动下的跨界,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,企业中观环境中的变量也在持续发生变化。在微观环境中,资本、原材料、技术、人力资源等都来自于公开的、流动性市场,企业对这些生产要素只能吸引,但谈不上绝对掌控。可以说,企业的宏观、中观、微观环境中各种要素时刻在发生变化,“人天合一”、“企环合一”的要求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外部环境是变化的,如果企业内部的能力是刚性或僵化的,显然就难以适应并生存下去。很多上规模的企业,看似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在增长,看似产品线日益丰富,看似人员数量和能力在增加,但如果这些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,这种企业将日益“恐龙化”。

在数字化时代,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研发,不是采购,不是制造,不是营销,也不是服务。这些只是竞争力的表象,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,还不是竞争力的本质。用佛家的话来讲,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,是幻影,而真正的本质是“因”和“缘”,我们千万不能倒果为因。要想提升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,企业必须找到其能力的本质体现,然后针对这些基本能力进行强化和有效治理。

企业是个处理系统,其使命是获取相关资源,然后将资源转化为产品或服务,以交付给市场和客户。资本、原材料、技术、人力资源、市场和客户都是企业的外围环境要素,企业与他们之间首先要建立渠道和连接,然后通过有目的的筛选,以为企业所用。连接了资源和市场,并不代表企业就可以高枕无忧,企业还需要通过自身的整合及创新性的活动,将资源转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。概括之,企业的核心能力至少包括三项:连接、创新和整合。连接、创新和整合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“因”,是企业竞争力的本质所在;研发、生产、销售等运营优势只是这些“因”上结出来的“果”。要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,要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必须在企业的连接、创新和整合等能力上下功夫。

连接能力,即企业连接资源、市场和客户的能力。企业的外围环境中,资源、市场和客户是动态变化的,企业与资源、市场和客户的连接关系也是弹性的,不应该僵化。因此,企业的连接能力应该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,随时建立连接,或者随时断开。

创新能力,即企业的产品或服务,或商业模式的创新性。在开放、竞争的市场环境中,企业随时受到来自竞争者,以及替代品提供者的威胁;因而,企业必须保持产品或服务,或商业模式的创新性,以确保能够获得市场和客户的认同和欢心。

整合能力,即企业在创新指导下,将资源转为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,持续交付给市场和客户,并保证企业能够盈利的能力。如果说创新能力是企业的“阳”,整合能力就是企业的“阴”;创新是“生”,整合是“成”。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创新就是“道”,整合就是“德”,产品或服务就是“物”,市场及环境就是“势”,这四者是息息相关的。

连接是前提,创新是引擎,整合是落地。外部环境在变,企业的连接也在变,创新和整合也需要随时能变。如果说企业的连接能力是100%的柔性,企业的创新能力至少应该具备75%以上的柔性,而企业的整合能力则至少应该具备50%以上的柔性。企业的创新和整合能力是思想(Ideas)、技术、设备、资产、流程、人员等能力和要素的集合;这些能力和要素之间应该是松耦合关系,可调整、可适配,是市场竞争对这些能力和要素的基本要求。以传统ERPMES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,流程僵化,不仅需要手工适配,而且调整的周期长、成本高,显然难以满足企业应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,我们需要另辟蹊径。

基于IoT&ABC的数字化企业应用架构模型

为满足企业的连接、创新和整合能力在动态调整和适配等方面的需要,笔者提出了基于物联网、(移动)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和云计算等IT技术基础上所搭建的数字化企业应用架构模型。在上述架构模型中,针对企业连接资源、市场和客户的能力构建,以物联网和(移动)互联网等做主要支撑;针对企业创新和整合等的能力构建,以企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等主要支撑;在人机界面、用户交互和体验上,则以基于角色的APP为主要支撑。展开来看,该架构模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:

4.基于物联网的全面、实时、动态互联。上述架构模型把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要素解耦为两类:资源和能力,资源类似于企业的“硬件”,能力类似于企业的“软件”;并进一步把它们的归纳为某种“物(Thing)”。通过物联网技术与之进行连接,进而实现实时监控和交互,并根据企业对产品或服务创新和整合的需要进行优选和重组。

5.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升维。在企业信息化或数字化领域,企业对资源和能力的利用及整合,主要是通过基于数据的流程,以及流程集成来实现。在传统的ERPMES等系统中,这些流程以功能或模块等方式来体现,而流程的调整则需要通过ERPMES等系统中的功能模块进行重构、二次开发或实施来完成;这种调整周期长、成本高。在上述数字化企业应用框架模型中,ERPMES等系统降级为某个“物(Thing)”,而企业核心主干流程则主要是借助企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通过数据和算法来动态调整和适配。

企业的流程框架一般分为六阶。除非公司定位或战略方向调整,企业的一阶流程基本不变,二阶流程调整的幅度和频次也不大,再说一、二阶流程基本是愿景、方针等概念性描述,与企业的信息化或数字化工作的关系不大。企业中的四阶、五阶、六阶流程主要与产品或服务的工艺和交付模式有关,产品或服务明确了,四阶、五阶、六阶的流程内容也明确;这些在企业是相对明确的,调整起来也方便、直观。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及市场做适应性调整的主要是三阶流程。根据笔者的实践和观察,企业经营管理中最无序,影响面最大,调整起来也最难的,主要是三阶流程。

在上述数字化企业应用架构模型中,企业内的跨职能或跨模块的三阶流程,比如订单交付流程、新产品开发流程,等等,设想是通过企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通过数据和算法来进行动态优化和选择,从而保证其根据环境变化的动态调整和适配。

6.ERPMES等系统的降级。之所以将ERPMES或微服务降级为某个“物(Thing)”,并主要用于实现企业中四阶流程,主要考虑到这些系统的柔性不足,调整起来比较费劲。在此,ERPMES等系统只用来实现企业内相对不变的四阶流程,其功能模块是精简的。因而,在上述框架中,ERPMES不再是传统的ERPMES,它们是做过有机裁剪的、缩微化的ERPMES,其实是更接近于“微服务”的内涵。ERPMES等系统之间的集成也不再是通过接口或中间件来完成,而是以“物(Thing)”的形式,通过物联网平台中,物与物之间属性或方法的对话来完成。

7.用户界面和体验的降维。在上述框架中,所有的用户界面都是基于角色的APPAPP化的界面,只提供用户想看、可以看的部分,其操作主要通过点击或语音输入等方式来完成。用户界面和体验的APP化,不仅简化和美化了操作界面,而且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,甚至可以做到“零成本”学习。

上述基于物联网、(移动)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企业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的数字化企业新型应用框架模型,在核心(三阶)流程实现上进行了升维,在四阶及以下流程的实施部署等方面进行了降维,在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简化,算是笔者针对企业如何响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,如何对核心能力进行调整和适配,如何走出以传统ERPMES建设为主的企业信息化误区,如何提高企业在IT技术投入上的回报,如何确保先进管理理念能够落地,等等方面的一个思考吧;其中,最复杂,也最难的部分是如何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通过数据和算法来动态、弹性实现企业的三阶流程,这也有待于通过后续的实践来验证。

修改密码

联系客服

回到顶部